Member-only story

神經心理學角度以圖書館比喻來理解人類記憶、失憶

Hippocampus Index Theory

🐟Curtis Chan FishSunSun
4 min readMay 21, 2019

若您並非 Medium 付費會員,你可用這個Friends Link 去繞過付費牆。

電視劇常有男女主角失憶的情節。故事中往往都以交通意外、心理創傷等原因去令到角色「完全」不能記起之前發生的事,彷如一個新生的人。那現實失憶的人們是否真是這麼戲劇性?

▍1 海馬體

首先,一說到人類的記憶,正常人很自然就想到腦袋裏的「海馬體」(Hippocampus)。它的負責記憶,但只是部分過程。

▼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試想像一間圖書館 A 有大量的書本,每一本書本都一個條碼,書本都放在圖書館內不同的樓層。圖書館管理員有一本記錄冊/索引去記下某書本與其相應位置。日常收到讀者查詢就會用該記錄冊去找回書本。

有一天,一場大火燒掉那本記錄冊,圖書館管理員不能找到要找的書本。

而另一間圖書館 B 也有大火,幸好只是燒掉部分樓層的一些書架而已。

Teyler 與 DiScenna 在1986年提出了 Hippocampus index theory。相信你應該能猜到上述比喻中的圖書館就是人們經常討論記憶相關的海馬體。當代認為記憶其實是散佈在整個腦上。

海馬體 或許 不是用來儲存記憶之用,而是作為一個指引器 (pointer),記下相關碎片 (trace) 在大腦皮層 (cortex) 的相應位置。海馬體像一個中間人,負責捕捉空間關係。

▍2 失憶

▲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而上述故事的大火,可以對應現實世界的中風、異物入侵等腦部損傷 (lesion)。根據病人不同病因,受影響位置而有不同的結果(如失憶或語言能力缺失等)。

例如:路徑 A 作為輸入源有事,殃及到之後的處理中心 B 無法輸出(眼睛壞了但腦袋無事還是會盲),或者是,直接就 B 出狀況,雖然 A 沒有事(人盲可以是眼睛沒壞但首當其衝的視覺處理區 V1 壞了)。當然實際過程牽涉更多神經路徑才可以讓人類應付到千變的世界。記憶也可以這樣根從相同邏輯,視乎病因而𧗠生不同的失憶情況。

在心理學中,失憶研究通常大多用目標病人與近似背景的正常自願者作比較。再加上,普通人無端端很少會要求醫生掃一掃自己腦,待自己失憶的時候,好讓之後可以比較之前磁力共振的影像找不同。

另一角度來看,其實你要的記憶一直在腦袋裏,只不過還未找到而已。失憶的病人可能只是失去了指引的地圖。這個理論也啟發了醫生、心理學家如何恢復這個過程。

File:Gray739-emphasizing-hippocampus.png — Wikimedia Commons in Henry Gray (1918)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

以上的理論可以是錯的,不能 die protect your theory 到永遠。心理學也是一門科學。只有不斷出錯,才有機會成功揭示人類腦袋的秘密。

我也看了昨日《權力的遊戲》大結局,追了多年的電視劇就這樣完有點空虛感。不過不要緊,下年 HBO 的高科技版權力的遊戲《西方極樂園》第 3 季將於來年播映。期待!

References

Teyler, T. J., & DiScenna, P. (1986). The hippocampal memory indexing theory.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00(2), 147.

--

--

🐟Curtis Chan FishSunSun
🐟Curtis Chan FishSunSun

Written by 🐟Curtis Chan FishSunSun

讀心理學,鐘意科技同效率相關題材。A Psychology student is hooked on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ivity. #地鐵迷 #非火車迷 #科幻 #電子化 #硬筆書法#手寫 #metro #digital #handwritten #calligraphy

Responses (2)

Write a response